4個億廣告費打水漂!不懂營銷,死路一條!
一、4個億的學費
北京有家挺有名的紅酒電商。獲客成本是130多塊,而紅酒每瓶均價只有60元
每年1個億,連續4年砸流量,但4年來銷量始終波瀾不驚地保持在每年3000萬,如今元氣大傷,裁員一多半,全面轉型做線下代理模式。
經濟日趨虛化的時代,沒有流量,必然沒有銷量。
實業企業要是理解不了小米的玩法,一定會跌坑撞墻摔跟頭。理論再光鮮亮麗,有啥用!投入產出比,永遠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今年7月,美特斯邦威創始人周成建說:“我曾經走了一些錯路,把互聯網當成使命,花了很多錢去買流量,但那些流量是留不住的,錢白燒了。如果把互聯網作為工具,還是極其有價值的。”
企業的根本使命是創造顧客,數字時代,顧客已經幻化為pv和uv,企業競爭轉化為對低成本流量的爭奪。
請小鮮肉做代言是為了流量,搞公益捐贈也是為了流量,90后美女創業者公開賣飛機杯是為了流量,80后程序員天天琢磨seo是為了流量,70后企業家和足協互懟為了流量,60后領導人全世界飛來飛去同樣是為了流量。
有了源源不斷的流量轉化為真金白銀的利潤,企業才能活下來,產品迭代、交互設計、歸屬感營造等后續動作才能展開。但從哪得到低成本的流量呢?傳統的流量獲取方式到底靠不靠譜?
二、傳統營銷,也就只能搞搞培訓
美麗說花了3.38億冠名《跑男3》,收效甚微,創始人徐總說:“2013、2014年,互聯網公司冠名或植入電視綜藝是非常有效的,但2015、2016年后,即使是冠名所謂現象級的電視節目,也不過覆蓋了用戶幾秒鐘的時間,并不能有效地觸達某個三四線城市的目標用戶形成轉化。”
他甚至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打廣告來流量,這種東西好比空軍,你在天上開著飛機轉一圈,全國人民都聽到你的轟隆聲了。但我們真正應該思考的是’渠道’。”
我再舉個例子,幫大家算算費用銷售比
比如電視廣告,即使現象級的內容,如《舌尖上的中國》,也才1%的收視率,也就1500萬的到達,按千分之一的轉化,也就15000的轉化,客單價算到1000,銷售額才4500萬。
而舌尖2的冠名賣了多少?賣了1個億,客單價上了2200才能剛剛好湊夠廣告費。如果凈利潤算10個點,客單價更得上兩萬二。到最后,也就地產,汽車等高客單價的企業玩得起,還有燒錢的互聯網企業、規模效應起來了的快消品企業能走兩局。對于創業公司,怎么算都不劃算。
再算一個數字:2005年,淘寶的獲客成本是三塊;2018年,淘寶的獲客成本是139塊。也就是說,對于低單價的食品服飾等,要10次復購,才能打平引流成本。你得是什么產品才能一上來就10次復購?
這也是2015年之后,很少有創業企業玩tvc的原因,一言以蔽之,拉不來流量,算不過來賬。
虧大發了的紅酒電商,懊惱的美特斯邦威,悔恨3億打水漂的美麗說,證明一點:傳統營銷已經越來越搞不來流量,也就只能搞搞培訓。
2015年,我的一位朋友,在上海創業,為了迅速獲得流量,在某省報投了38萬的廣告,結果你猜,來電量才19個,其中一半還是拉廣告的。
2016年年初我在成都出差,當地最牛的報紙發行量淪落為兩年前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刊例價呢,反而還漲了。你說可不可笑?
2017年,我認識北京一位餐飲大佬,對美團外賣恨得牙疼,卻無計可施。
2018年,聽到一群酒店企業的老板,對攜程“攜流量以令諸侯”的玩法,充滿恐懼和警覺。
沒流量的滋養,任何商業都是死路一條!
流量被別人捏在手里,再大的企業,遲早也是死路一條!
三、新廣告新營銷,是必由之路!
傳統媒體已經是沉船,那互聯網新廣告新營銷如何呢?
新廣告新營銷對于初創企業有四個優勢:
1、它是免費的;還有比這更大的優勢嗎?
2、它大大壓縮了時空的阻隔,將消息傳遞和交易的摩擦降到極致。
3、它是說服力極強且轉化率極高的神奇的網絡。因為是社交鏈的載體,人與人的信任成本極低,品牌如果能沿著社交鏈傳播,相當于親友之間相互做背書,這比單純的曝光方式的廣告,轉化率要搞上幾十倍也不夸張。
4、一旦結合強有力的營銷信息,在移動社交網絡上就有可能形成病毒營銷,這是對企業而言,這是低成本且有可能一夜風行天下知的營銷捷徑。
印刷行業報告:2019印刷電商生命力調研報告發布“十二五”期間印刷復制產業發展重點公布華爾街:3D打印蓄勢爆棚!深度挖掘市場 保障印企競爭力2018世界杯有望掀起一波印刷熱潮2016年造紙行業關乎漲價、限產的大數據快印行業的市場營銷應如何把握好分寸彩色數碼印刷將成為美國印刷市場發展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