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關于膠印機的構造
輸紙部分是傳統單張紙膠印機中人工參與較多的部分,但現代膠印機在高速多色印刷的情況下,對給紙的精度與平穩性及自動化都有更高的要求。
為使紙張輸送平穩準確,下擺式遞紙機構和前規已是設計主流,而各廠家的側拉規與輸紙變速機構(用來保證高速運行的紙張到達前規的瞬間速度為零)各不相同,羅蘭膠印機以真空輸紙板,變速吸氣皮帶及氣動側拉規而著稱;其對紙堆的左右及給紙機的前后采用位動開關精確控制,這一點在雙而印刷與紙堆不齊時顯得尤為重要。
在印前作業準備時把紙幅紙厚等數輸入控制臺,就可自動精準完成給紙機、前規、側規、噴粉裝置及印壓的精準快速預調,以此減少準停時間,提高生產效益。
目前,紙張規格預調功能已是現代單張紙多色膠印機的基本配置。
印刷部分是印刷機的心臟部分。經過這些年的實踐與理論探討,印刷部分三滾筒呈“七點鐘”排列,壓印滾筒與傳紙滾筒為雙倍徑的結構形式已是對開多色膠印機的主流,以往的單徑壓印滾筒雙倍徑傳紙滾筒則是“五點鐘”排列方式,比如幾家大生產廠家的傳統四開機系列就把這種布局沿用下來。采用雙倍徑壓印滾筒的以下幾點優勢已是眾人皆知:一是減少了多色機組間紙張交接次數,使紙張交接誤差大大降低;二是紙紅在壓印滾筒叼紙期間完成印刷,而后才交給傳紙滾筒,從而避免因紙尾還在印刷而導致套印誤差;三是由于滾筒曲率大、表面平滑,壓印時可減小網點轉印的變形。
此外,當膠印機使用一定年限出現磨損老化時,這種排布方式在以最大紙幅印刷時,不論紙的厚薄的紙張都不會出現印品拖花現象。
對于多色機色給的組合方式,德國幾大印刷機廠的帶翻轉“直線”印刷方式具有整機重心低,剛性好,墨路自上而下的特性,這對保證印刷質量及穩定性有利,但在翻轉帶來的蹭臟、撕裂、正反面套準、雙叼口等問題上各家也各有解決之道。日本廠家推出的雙面印一次完成的單張紙雙層多色膠印機,由于下色組之墨路自下而上,對印品品質是會有影響的,且不便維護,當然占地面積小是其優點。
供墨供水系統是保證水墨平衡、防止某些常見印刷故障之關鍵。目前,包括曼•羅蘭在內的兩三家廠采用了快速反應墨路系統,其特點是墨輥數量少(少于16根)、直徑磊、散熱性能好、適用于高速印刷,只是在無水膠印機與uv印刷時才對墨輥進行循環冷卻。
此外,在印刷不同內容的印品時,如大墨地的包裝印品與線條細小墨色單一的商業印品,在各種速度下勻速出墨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所供油墨粘度一致。為此,羅蘭膠印機在供墨周期上有多種程式1:3:6:9:18供初始設置用,以保證印刷質量的穩定。[next]
二、 關于自動化及輔助功能
為提高單張紙多色膠印機的自動化程度,提高印刷質量,減輕勞動程度,各廠家都采取了大同小異的預設置和管理控制系統,在此不多贅述。僅對“動態自動套準對版”與“印刷質量檢測控制方式”談談。
動態自動套準對版系統已在某些廠家的單張紙膠印機上得到應用,但它不如卷筒紙印刷機上靠張力來調節對版裝置顯得那么重要,因此,這一系統在單張膠印機上的應用效果還有待實踐驗證。
截至目前,羅蘭仍然堅持憑印品墨色密度來檢測調控印刷質量及其過程,而沒有追隨業界宣傳的改用光譜的測控方式。原因是現行印品之圖文都是2維的,借助一些成熟的測控條如魯那印刷控制信號即可實現對印刷質量的檢測,而分光光度檢測則是以光譜為準的3維檢測,對當今的印品不是很實用。
輔助功能如上光、烘干、噴粉等各家也差不多,上光機構主要有雙輥涂布與腔式刮刀涂布等類型,前者對上光液涂布量的改變能作出快速反應,但不太經濟;后者由于采用了陶瓷網紋輥,可極精確地控制上光液在整張紙的涂布厚度,上光效果平實經濟,因而對各種應用場合都很適合。烘干有ir、uv及熱風方式,都要根據實際應用加以選配。至于噴粉是單面噴還是雙而噴實際應用中區不是很大。
故障“形似神不似” 對癥下藥是關鍵G7中用RIP曲線獲得灰平衡(一)400萬噸外廢被退回,因含雜率超標全球標簽市場需求量增長使用粘箱機粘合紙箱的工藝優點數碼打樣的核心技術標準九月漲勢待定,追漲追跌的投機心態不可取數字圖書館服務助力全民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