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裝、包背裝等傳統圖書裝幀形式作為中國獨有的工藝,能否實現標準化的建設,為行業發展制定出一個標準很有必要。
“任何傳統工藝在保持傳統特色基礎上,如果能借助于現代的一些設備和技術,也是可以做一些突破的。有些包括形式、基本概念在內的必需條件是不能改變的,但有些能改變的,印刷業也要與時俱進。
這家宣紙古籍印廠在傳承傳統工藝時有改變,也有堅守,體現在現代設備的運用與手工工藝的保留上,注重效率提高,也留存宣紙古籍味道。
新世紀做新善本
“我希望后人在翻看我們的書時,能了解到這是一家公司在21世紀初印制的。”付雙全一直強調三希堂藏書的新善本概念:“在遵循傳統形式的基礎上做兩方面的突破,一是內容上的突破,策劃推出一些當代有價值的作品,如范曾的畫冊、《毛澤東選集》《鄧小平文選》等,傳統紙質出版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要在附加值上做文章;二是敢于采用當代的一些裝幀材料、裝幀工藝、設計元素和審美元素。”
在提出新善本概念的同時,付雙全介紹了在印刷過程中對于現代印刷技術、設備的采用。“過去的宣紙彩印一般用單色機套印的工藝,在往宣紙上套印的過程中,會出現套印不準的問題,前三個套色很準,最后一個套色偏了,等于前功盡棄。這樣效率很低、宣紙損耗比較大,成品率很低,質量也得不到保證。宣紙透氣,在印刷時不容易被吸起來,可以通過一些小研究來實現宣紙在海德堡、小森等的現代設備上印刷。例如,通過裱紙讓宣紙能在機器上‘走起來’,根據油墨的水性特制適合宣紙印刷的油墨等。直接四色印刷后畫面層次與色彩都能得到很好地體現。”
老味道用純手工
記者在印廠發現,裝訂車間員工最多,折頁組、配頁組、包面組、裁切組等全流程下來,足足有一百余人。不禁讓人思考在人工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古籍裝訂環節有可能實現機械化的突破嗎?付雙全向記者詳細介紹了影響宣紙古籍裝訂手工操作的兩個因素,其中能否實現機器折頁,很大部分取決于紙張:“一些印刷廠家使用機器生產的宣紙進行印刷,機宣比較硬,可以像膠版紙一樣通過機器實現折頁,但手工宣紙最大特性就在于紙張不規則和厚薄不均,很難實現機器折頁。”
另外一點則在于沒有統一的標準:“在很多古籍印刷過程中,實際上是在做古籍善本的再造,要完全按照過去的原本面貌去體現。過去大部分古籍都是用雕版印刷,而手工雕版的版框各方面都是有變化、不規則的。要實現機器加工,所有東西必須一致才可以,因為機器就是一個指令。作為善本再造古籍影印時,版框都不太一致,要達到仿真的效果,這時候就要靠人工去實現,根據版框情況人工加工,更接近原貌的風格。我們做過很多種嘗試,最終,除了裁切環節外,其他所有環節都遵循于古籍線裝書傳統的裝訂工藝來做。”
在談到紙張與統一標準缺乏兩個核心問題時,付雙全反復強調了宣紙古籍的味道與感覺:“我的觀點還是要盡可能保持傳統的裝訂工藝,這就好像手搟面和機器壓的面,表面上看一樣,味道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具體拿包背裝圖書的裝訂舉例,三希堂的包背裝古籍通常用手工打孔,工人用木槌將紙捻子(將紙搓在一起制成的呈現條狀的東西)下進孔洞中,用紙捻子咬合孔洞使書頁緊密裝訂:“一些印刷廠家在做包背裝古籍時,用機器打孔,不下紙捻子,用線鎖住,外面再包背,這就不是傳統的做法。表面上看起來已經穿線鎖定、固定住了,沒有什么大問題,但味道就不對了,古籍專家也不贊成這樣去做古籍。”
人工成本與印裝標準之思
人工成本上漲是傳統制造企業面臨的普遍問題,印刷企業也不例外。在裝訂環節有大量的人工投入,利潤空間會不會受到影響?“我們也考慮過人工的問題。這樣堅持的原因在于:第一,線裝、包背裝等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很重要的裝幀形式,企業有責任把它繼承下去;第二,從傳統出版業未來發展趨勢來講,線裝書等會有更好的市場,我們更看好未來的市場潛力;第三,線裝書相對而言附加值比較高,如果管理到位、規范,效率提升,做好企業文化,調動員工積極性,最后實現勞動技能的提升,我相信,還是可以消化人工成本上升給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這個問題一定要從更積極的層面去理解。”付雙全告訴記者。
作為線裝、包背裝等傳統圖書裝幀形式的傳承者,北京奧美內部有一套規范標準,規定了貼簽條、穿線、打孔等多方面的細節問題。“作為中國獨有的工藝,能否實現標準化的建設,為行業發展制定出一個標準很有必要。
亞洲打印服務市場將于2017年突破60億美元印前制版打樣中影響打樣質量的因素分析印刷廠假冒瀘州老窖酒標,數量竟達10萬余只印刷成本的節約方法有哪些?膠訂中出現銑背偏斜問題的原因及處理陜西北人多種最新設備技術參數與優勢一覽一個廣告 它5個月賣了130億!!!淺談UV照射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