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媒體發消息稱北京都市功能將重新定位,不符合都市發展的產業都將外遷;北京東城、西城、崇文、宣武為核心功能區,朝陽、海淀、豐臺為功能拓展區,這兩個區不再保留印刷企業;亦莊順義通州等城市發展新區不再批準印刷新項目,現有存量企業不再允許新的投資;打造京津冀一體化,印刷企業將外遷。
2012年北京地區有印刷企業1691家,主營業務收入287億元,利潤總額29.1億元。如果“印刷企業將外遷”的消息屬實,無疑將對北京印刷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不確定的消息
有觀察人士指出,消息中提到的北京崇文、宣武兩區已經取消多年,并已經融入東城、西城兩區,為何又會出現在新的規劃上?而筆者百度了一些關鍵詞,相關報道甚寡,很有可能是媒體誤傳。
那么,該消息會不會有部分內容真實?近來,打造京津冀一體化的內容頻繁被主流媒體提及,北京印刷企業是不是真有外遷的可能性?
為了確定這一消息,筆者聯系了北京印刷協會理事長任玉成。“這是不確定的消息。”任玉成強調說,“主要是因為習近平在北京考察時提到要做好北京功能建設,做好產業規劃、人口控制、經濟調控,結構調整涉及到非常多的產業,包括印刷而已,但具體怎樣落實都還沒有計劃。”
“從政策層面上來講,(北京印刷企業將外遷)肯定是沒有的事情,政府不會有任何相關導向性的政策要求印企搬遷。”一名來自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刷發行司的工作人員在接到筆者的來電時指出,“如果部分地區出現這種情況,也是當地從地區管理層面,做出的區域性調整。”
政府和協會不算確定的回答,讓“北京印刷企業將外遷”的消息更顯得有幾分撲朔迷離。姑且不論這一消息是否真實,現實中,似乎還真存在一個“北京不宜發展產業目錄清單”。
網絡上,一篇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的新聞進入了筆者的眼簾。該報道稱,3月6日,在北京團開放日記者會上,北京市副市長李士祥表示,目前北京正在研究,提出不宜發展的產業目錄清單,嚴格控制增量。與此同時,按照行業的分類和北京的功能分區,進行行業的細化研究,提出存量有序的調整方案。這可能是目前筆者可以找到的關于“北京不宜發展產業目錄清單”的最早的報道。
“過去在產業調整的過程中,我們存在一些舍不得的思想,現在必須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不宜發展的產業要堅決退出。”李士祥表示。對于結構調整,李士祥稱,要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做足“退”的功夫。
“一方面要把好準入關,控制開發強度。我們將劃定城市的增長邊界和生態紅線,出臺禁止新建擴建工業項目名錄。另一方面,我們要切實轉入要素投入結構,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意、人才、資本等無形要素投入,減少對土地、能源、資源等有形要素的投入。”李士祥稱。
李士祥關于“退”與“限”的描述,與上文提到的有關印刷企業遷出北京主要功能區、存量企業不再允許新的投資的描述頗為相似。
印刷業定位迷云
在剛剛發布的新一期《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曾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依托。很顯然,城鎮化將是政府下一步工作的重點。
而印刷業與工業化和城鎮化息息相關。印刷業依托于城市生存和發展,而在推進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印刷業又以其加工制造和文化產業兩重屬性的特質帶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典型的都市產業。讓印刷業遷出北京,似乎與這種都市產業的定位相矛盾。
“北京印刷業要向輕型化、創意化、生態化和特色化發展,要按照國際大都市的定位去調整印刷產業結構。”任玉成在2013年接受科印傳媒采訪時如此說道。他表示,經過10余年的調整,北京印刷業集中度不斷提高,以大型優勢企業以及經營特色突出、創意和現代服務色彩濃厚的中小型企業為主導的行業格局正在形成。“加快轉型升級、促進高端化、提升引領力、構建印刷新業態,這是北京印刷業未來的發展目標。”
雖然與珠三角和長三角相比,由于首都的特定情況和市場差異,北京印刷業在全國的引領地位不在總量顯影,但特色十足,在綠色轉型和數字轉型等方面也走在了全國前列。特別是近年來伴隨著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的東風,北京印刷業在向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轉型中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
“按照新的功能定位,北京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李士祥表示,“按照這個核心的城市戰略定位,高污染、高耗能、聚人多這樣的產業堅決要退出去。”
據統計,2011年我國印刷業總產值已占全國新聞出版業總產出1.46萬億的近60%,約占我國文化產業總產出的20%,是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力軍。按照以上言論,印刷業顯然是符合“政治中心、文化中心”這種定位的。特別是北京的印刷企業以書刊印刷為主,這滿足了北京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文化需求,讓印刷企業遷出北京,多少有些不合情理。
印刷企業的綠色前景
有消息人稱,前段時間,北京市環保部門讓北京印刷協會調查印刷業的排放情況。很顯然,環境監管部門對于印刷企業對環境的影響情況,還是有所擔憂的。
那么,有關印刷企業遷出北京的原因,很可能與印刷業長期以來形成的“高污染、高耗能”的印象有關。而不少藏身在居民區的印刷企業,屢屢成為媒體報道的對象。
近年來,北京空氣污染問題備受關注,如何治理易發多發的霧霾天氣,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的焦點。在兩會期間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態,像對貧困宣戰一樣堅決向污染宣戰。
由于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印刷業一直以“高污染、高耗能”的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國務院大氣污染防治計劃明確提到要對石油、石化、印刷等行業實施揮發性有機物綜合治理。《北京市2013-2017年清潔空氣行動計劃》也提出,將研究制定鍋爐、包裝印刷、家具制造、汽車制造、汽車修理、化工、工業涂裝行業等7個主要排放揮發性有機物的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不久前,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通報會上,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張伯旭也表示將通過產業結構調整,重點整治電子、印刷、汽車制造等行業揮發性有機物排放。很明顯,在歷次有關環境治理的計劃方案中,“印刷”并不少見,且與不少污染大戶“平起平坐”。
在2013年11月舉行的綠色印刷宣傳周上,環境保護部科技標準司副司長(正司級)劉志全對于印刷業的實際情況給出了客觀的評判。他指出,印刷行業總體上不是污染大戶,污染情況也沒有高污染行業突出,但也會在生產過程中排放voc。初步估計是印刷和包裝印刷中溶劑使用產生,揮發性量在13.4%,主要集中在溶劑型油墨揮發造成揮發性有機污染。
事實上,印刷業是國內最早開始實施綠色認證的行業之一,實施綠色印刷三四年來,在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環保部的統一規劃部署下,通過制定并實施綠色印刷標準,試點先行并拓展綠色印刷領域,完善宣傳與培訓等配套保障措施,我國印刷行業綠色發展理念大大增強,成為全行業的發展共識,也有力的促進了新聞出版行業的綠色發展。
目前,通過綠色印刷的推動,ctp版材使用量已經超過膠印版材使用總量的50%以上;環保油墨使用量已經占到油墨使用總量的27%,比去年增長約12%;預涂膜使用量已經占到覆膜總量的25%,比去年增長約5%。據抽樣統計,50%的中小微印刷企業已經制定了環保制度,采取了節能減排措施。過去10年,德國通過實施綠色印刷,印刷業能量消耗減少約15%。我國實施綠色印刷僅3年時間,因采用中央供墨系統、環保烘箱、中央供氣系統等節能措施使全行業設備能耗降低約10%。印刷企業通過改進工藝裝備、降低環境噪聲、減少粉塵排放,還使約30%近120萬印刷從業人員的工作環境得到了改善。
在目前可查的370家通過綠色認證的企業中,京字頭的企業就占了22家,數量在全國各省市遙遙領先。雖然不排除北京仍有部分印刷企業存在“高污染、高耗能”的可能,但這樣企業的數量應該并不多見。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加速
雖然印刷企業遷出北京的消息出現的比較突然,但從國際上看,印刷企業遷出首都城市或是首都城市的核心區域也存有先例。在英國,印刷企業正在逐步從倫敦市中心地區退出。未來幾年中,印刷企業的身影很可能從這個英國印刷工業的誕生地消失。大多數的人士認為,倫敦的中心地帶更適合用做辦公或居住,這也是印刷公司在倫敦中心地區無法繼續存在的致命因素。
事實上,不少印刷企業目前也飽受產能過剩、利潤下滑的困擾。2012年北京印刷企業主營業務收入雖然達到287億元,但利潤總額只有29.1億元,相比2011年只增加了1個百分點。不用強制的行政命令,僅憑高企的房租和人力成本就可能讓不少印刷企業主動“撤離”北京。
在距離北京幾十公里遠的河北廊坊,已經聚集了近1500家印刷企業,素有“印刷之鄉”的美稱。印刷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是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不少來自北京的印刷訂單,都被這些廊坊的印刷企業消化了。
2014年初,習近平提出努力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自此,京津冀一體化進程提速,但各種信息也十分混亂。
就在昨日(3月19日),有媒體發布消息稱,京津冀三地已經達成共識,初步確定將河北省保定市作為“政治副中心”的首選地。但北京市規劃委、市發改委等部門很快表示對此事未聽說過。他們表示,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和產業轉移方面,北京與河北勢必有一些合作。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總規劃師楊保軍表示,前不久業內剛剛做了關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討論,建議把文化職能分為兩塊,一塊是核心的,一塊輔助的。核心功能要代表中國參與世界文化交流,這部分要放在北京,還有一塊是制定文化政策的,也可以放在北京。其他文化事業以及一些文化產業,不一定非要放在北京,放在外面,有利于帶動欠發達地區,特別是河北的發展。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印刷業的功能顯然是輔助的。這也可以解釋為了印刷業會與“北京不宜發展產業目錄清單”扯上一些關系。
但京津冀一體化難道是單純的將不宜發展的產業遷出北京?不用想,這個結論肯定是錯誤的。
以印刷業為例,作為承接北京印刷企業轉移的大本營之一,廊坊并沒有體現出產業轉移的真正意義,事實上,由于對市場形勢認識不清、產業層次不高、人才匱乏等原因,廊坊印刷業的發展也受到一定限制。
從這個意義上講,即使有印刷企業遷出北京的想法,也需要通盤考慮,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相關政策規劃也不會在短期內出臺。但對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印刷企業來說,相關政策的收緊可能就在眼前。
對于北京的印刷企業來說,綠色轉型和數字轉型,向文化創意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轉型進程只能加速,不能停滯。正如李克強所說,開了弓哪還有回頭箭?這些印刷企業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無前。
本文編輯/印聯小黑
京瓷1800數碼復合機適于校園文印選購膠印控制中心CP2000之合壓與離壓鋁箔凹印專用油墨印刷的適性分析水性UV油墨印刷時的成膜過程教你如何做品牌營銷二維碼應用,讓智能包裝的營銷更精準眼球經濟時代如何做網絡營銷?用“克強指數”看印刷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