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平版litho graph(offset)印刷,起源于1797年奧國人薛飛勒a. senefelder所發(fā)明的石版水墨拒斥的印刷方式,平版印刷和其它凸版、凹版、網(wǎng)版印刷用來產(chǎn)生印紋方式不同,其它印刷方式都只用一種流動印墨來做產(chǎn)生印紋并轉移固著于被印體上。而平版卻一定要用兩種流體才能產(chǎn)生印紋,只用印(油)墨就分辨不出印版上的印紋(無水平版除外),而必須在印版先涂布水份使非印紋部份布滿一層水份,印紋部份則因油性而排除水份,待上墨時印紋部份因有油性沒有水份沾附,就很容易使油墨流布在印紋油脂之上,反之在非印紋部份因為事先布有水份在,油墨層就無法沾黏,而只留存在有油脂的印紋部份。在印刷中印紋油墨被橡皮布取走而減少,但非印紋部份水份同樣也有一部份會被橡皮布取走,但絕大多數(shù)印刷者,在生產(chǎn)時只注重印紋油墨的移轉,鮮少注意到非印紋部份水份的移轉之事實,甚至于也不會注意到非印紋部份水份留在被印媒材表面的影響,會造成后印色油墨轉移的困難。如果仔細分析平版印刷用水,作用就是拒斥油墨的移轉,在被印媒材上由上一色非印紋部份轉移而殘留在被印媒材面的水膜層,同樣也造成下印刷油墨附著時部份會有被拒斥的機會,除非有吸收良好的紙張媒材,在足夠時間吸收下,才會有較無水份的「干」印刷面,供下一個色油墨之轉移。因此,才有張葉平印機,從一個單元雙色制,改為每色一個單元的現(xiàn)代化平印機的設計,不再有雙色一個單元的設計。
在理論上,大家都說平版印刷是利用油水兩種介質(zhì)不相混合原理,達到分辨出印紋及非印紋的作用,其實這種說法有其依據(jù),但并非兩者都是百分之百不混合。經(jīng)常油墨也會轉寫到供水系統(tǒng),但印刷供墨系統(tǒng)上油墨層轉移到印版、橡皮布及紙面印紋的油墨,則或多或少都含有一些的水份,除非無水平印才可能只有100%油墨不含水。原因是油墨必須俱有某種百分比的兼容含水性做妥協(xié)性,情況一如男性體內(nèi)或多或少都有女性的雌激素,要是雌激素太多了,男人就有明顯女性化的表征,反之女性也有男性荷爾蒙一樣,但不能太多,否則女生也會長胡須。在平版油墨中須含有5~28%左右乳化程度的水份,這是一種正常現(xiàn)象,也是一種緩沖所必要的安全地帶,一如南北韓沿北緯38°度線,有一道隔離兩邊的非軍事緩沖區(qū)一樣。在警界要捉拿犯人破案,只憑警察力量往往不夠,必須有警察在黑道眼線的「網(wǎng)民」存在,才比較容易掌控,從可能內(nèi)情上去找破案線索,否則很難維持治安生態(tài)平衡來辦案的。萬一平版油墨是100%拒斥水份,那么平版印刷的水墨平衡,就一如走在鋼索上,非常難以平衡,只要水多一點點墨就完全上不去印紋部份,反之只要水少一點點非印紋部份全變成滿版,為了平版印刷有較容易的水墨平衡控制,通常平版印刷油墨必須俱有最高18~35%的水份寬容性,這并不建議在印刷操作時,使用到最大上限,因為只要通過水份寬容上限時,不只印刷時印紋上有很多乳化白點產(chǎn)生,甚至于油墨會崩解到完全沒有黏性失去它轉移的能力,而下不到版面墨輥及印版上,完全失去印刷油墨轉移機能的全面潰散狀態(tài)。必須洗去供墨系統(tǒng)重新布墨才能印刷。
某些印刷機制造廠,為了使平版印刷操作更容易,在印刷如塑料卡等少量、小尺寸印刷,都采用無水平版waterless offset方式來印刷,這是印版采用俱有對無水平印油墨拒斥的硅橡膠層做為非印紋部份表面,所以上墨時油墨不會在硅膠層這種低達因值材料表面附著形成印紋,只會在沒有硅膠的印紋部份產(chǎn)生油墨附著的印紋做轉移印刷,就形成為單流體印刷方式。只不過必須要很精準控制印版及供墨系統(tǒng)溫度,才能避免因溫度太低產(chǎn)生印紋部份油墨轉移不良,或因溫度太高非印紋沾墨起污臟的故障發(fā)生。也因為無水平印是單流體印刷方式,也就沒有水墨平衡的水墨雙流體印刷上的困擾,在1980年代發(fā)展下來,到現(xiàn)在仍有不少擁護者,kba公司更設計出cortina大型無水印報機,獲得質(zhì)量、操作性及快速印刷起步、廢品少的優(yōu)勢,而有很新的發(fā)展趨勢。
« 1 2 3 4 5 6 7 »
無膠覆膜技術是一種工藝上的創(chuàng)新杭州電大攜手富士施樂共建中國數(shù)字印刷標準企業(yè)老板在財務管理上的硬傷“集裝箱”可為家具實現(xiàn)3D打印噴墨印刷的一些新鮮事,你了解嗎?《中國印刷年鑒》2012卷 展示綠色印刷實施戰(zhàn)果數(shù)碼打樣與傳統(tǒng)印刷差異的原因?柯達結束破產(chǎn)保護 業(yè)務重點轉向打印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