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470的劃槽部分經過以上改造,劃槽的穿透性明顯改觀,而且極耐磨,一般至少一年內無須更換。
膠訂書內整體質量包含以下16項質量要素:
1,脊背字居中,不歪斜;
2,封面定位準確(前后不串動);
3,棱角分明無鋼邊,脊背平整無圓勢;
4,書背寬度一致;
5,膠實、不空頭;
6,側膠牢固,不溢膠;
7,書芯內側不滲膠;
8,書芯前后頁不起皺;
9,膠冷固后,水平的抗拉強度足夠(前章已談過);
10,底、側膠的刷膠長度足夠;
11,書芯銑透、銑正、不掉頁;
12,拉槽要拉透(前章已談過);
13,兩頭滲膠適度(即上膠量適中);
14,書芯內容是否正確(杜絕多、少、錯帖):
15,膠層厚度要達到0.5~1.5mm(據書本厚度而定)。
下面針對某些要素,著重加以分析:
第1項,筆者認為脊背字是否居中主要取決于前道工序的質量控制。具體來說,就是印刷跑版和封面裁切的控制。在實際生產操作中,加強這方面的管理顯得非常必要。這還涉及到原材料供給方面的問題。比如,書帖必須撞齊、打捆,以保證在配頁時良好的材料狀態,又如熱熔膠的質量問題等等。
第2項,如果我們所開的產品是套書或是封面上有邊框的,將對封面的前后竄動現象提出相當苛刻的要求,可以從兩個方面去控制,一是封面裁切必須足夠精確;二是書芯在書夾中的定位要一致,以及封面在運行中的阻力控制要好。
第3項是棱角問題,這是平裝書主要的外觀質量要素之一,要做到棱角分明,過渡自然無鋼邊,首先書背托打成型機構在水平方向的夾緊力要適中,不宜過大,過大易形成鋼邊,過小成型不實;托打在垂直方向的調整要視書芯的軟硬和封面的克數而定,一般書芯偏硬和封面克數編大時,托打可在書背的平面上過一點(即打高 0.5~1mm),否則,應和脊面平面相平,甚至略低一點。其次,脊背的成型效果和托與夾這兩個動作的時間調整有關,托是上下方向的,夾則是水平的,若托的動作在夾之前完成,則脊背的棱角顯得特別分明,若托與夾同時完成.則棱角不十分明顯。且背略顯弧形。所以,后者一般比較適于封面較軟的情形,前者則適合于封面較硬的情形。
第4項,由于折頁的影響,書芯兩端一般都存在一定的厚度差,容易造成書背上下寬度不一致的現象。這時,以及托打兩端的高低調整來糾正和彌補。但在書芯較厚時,上下厚度差也累計加大,這時最好采取壓平措施來減少這種厚度差。
第7項為書芯內側滲膠的問題。出現這一現象,有三個原因:一是夾書板底端距書背的距離過大,書芯經銑刀銑開后易張開,上膠時出現滲膠現象;二是膠輪的上膠量過大,過高,上膠時將膠擠入書芯內,造成滲膠;三是由于托打過高引起的。只要從以上三個方面加以調整,就可避免這一現象。
第8項,書芯前后也易起皺,也是令人頭痛的問題之一。那么造成起皺的原因何在?經分析不難看出有以下幾點:①書芯偏軟,必要時,可加襯前后環;②底膠和側膠的上膠量過大底膠輪過高;③封面的壓痕寬度比書背厚度小,應略大于書背厚度;④封面太硬,這時,壓痕要加深壓到位,充分消除封面紙張的內在應力;⑤托打過度或與書背不平行等。在實際操作中要找到主要原因加以解決,再以其余方面輔助調整,起皺問題應不難克服。
下面再談談膠層厚度問題。一般來說,在滿是書本粘接強度及不空背的前提下,膠層宜薄不宜厚,一是從外形美觀上看,膠層薄時書背成形好,厚時易出現圓背,二是從經濟上去考慮,膠層厚,成本加大所帶來的浪費是不容低估的。但在膠訂厚度大于20mm的書時,隨著書芯厚度的增加,膠層也宜相應加厚,以保證足夠的書背強度。
最后,要全力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是衡量我們產品整體質量的唯一尺度,亦是我們的最終追求。
膠印PS版馬蹄印痕的去除蘭達稱納米印刷技術四年后將超越膠印水平Ipex2014數字印刷展逆襲 參展商隊伍再擴大江蘇睿泰數字產業園開園儀式舉行餐巾紙柔性版印刷要注意的問題如何解決橡皮布清洗后膨脹使印刷品效果偏差建立數字資產管理平臺 模式各有千秋深圳地鐵的這組母親節文案,讓每個游子心情復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