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造紙經歷了幾十年的歷程和變化,逐步衍生出了極具特色的、以廢紙原料為主體的原料結構,但與造紙發達國家美國相比之后呈現出了巨大的差異。國內在進行原料結構調整之后,可能導致部分紙種、小規模產能以及落后的技術水平被淘汰。
中美原料差距為何如此之大?
首先紙種結構存在差異。包裝紙占紙業總產量比例極高,因此我們可以將模型簡化為分析包裝紙。中國箱板紙、瓦楞紙、二次纖維產涂布紙板及未涂紙板產量占據總體紙板產量的85%左右,而這些紙種幾乎清一色使用二次纖維(由于強度、遮蓋性等要求,也會少量加入一次纖維),這也就難怪中國的造紙產業對于廢紙原料的依存度如此之大。
出現這種現象,一方面是由于國人對紙張質量的認知及需求還沒有上升到足夠高度,另一方面整個造紙行業在商業模式上仍然走著降低成本賺取利潤的老路。
其次,中國的原料供應量不足。中國作為資源匱乏型國家,林業資源總量不足、質量較差,并不適合大規模發展造紙原料培育,國內僅有的幾家規模型制漿企業的原材料也大都依賴進口(基本上以東南亞木片為主),因此迫于無奈國內市場
淺析圖文快印企業的成本控制管理企業如何在移動互聯的新生態下生存和發展?一周24家紙企被環保部嚴查通報噴繪商眼中的大幅面打印機(下)廣告表達方式升級,創意電梯廣告成為新的攻占地熟知國外營養標簽標準 減少企業出口風險在數字時代背景下 出版業如何向網絡化轉型?熱轉印的相關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