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油墨具有印刷品質與環保的優點,已應用于張頁式、輪轉式、商業表格、彈性凸版油墨等方面。本研究擬對黃豆油墨的黏度、抗分裂力穩定性、乳化特性及粒度等平版印刷適性進行實驗,并在紙張展色后測得濃度及光澤度,接著再與一般傳統油墨進行分析比較,以了解黃豆油墨與一般傳統油墨在平版印刷適性上的差異。
壹、緒論
一、研究動機與背景
一般平版印墨的構成包含著色劑、媒質和一些添加物,其中媒質主要是硬樹脂、植物油和一些非植物性的成分。黃豆油墨中的植物油是一些黃豆油的成分,黃豆油成分多寡隨著印刷方式而有所不同,它與石油基油墨的成分不大一樣,雖然黃豆油墨含有與石油基油墨相同的顏料,大部分顏料是石化制品,然而黃豆油墨可部份再分解,石油基油墨卻不可分解。
至于黃豆油墨的產生,是從 1979 年美國報紙出版者協會( american newspaper publisher association, anpa )提倡開發替代石油基的印刷油墨而來,當時適逢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出口組織( opec )對原油的輸出間接影響原物料的供給,為降低對國外進口原油的依賴程度,發現到同時具備非揮發性和可分解性的植物油,可以制造植物性油墨替代石油基油墨,能夠提升報紙的耐擦性。加上石油基油墨中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造成生態危害,后來學者經過測試了兩千多種的植物油之后,認為含有黃豆油的黃豆油墨無毒可用,因此 1987 年美國陽光化學公司開始生產黃豆油墨,后來引進報業使用。現在,黃豆油墨甚至已經推廣至世界各地,后來還有標示含有黃豆油之油墨的黃豆標章因應而生,臺灣也正在印刷業推廣使用(王守鴻, 2004; p. a. noirot, 2004; e. axmear, 2004; patterson, 2003 )。
在黃豆油墨的印刷適性方面,有以下特性:
(一) 油墨乳化能力較弱,而且它可以在多于五萬印的印刷中維持它的流變性質( rheological )與水寬容度(water tolerance )( b. fuchs,1991; s. z. erhan, 1992 )。
(二) 在加相同水量時,黃豆油墨對于水的反應明顯比礦物性油墨來得銳利,油墨轉移回復得較干凈也較快,而且黃豆油墨有比較低的抗分裂力( p. a. noirot, 2004; b. fuchs,1991 )。
(三) 油墨黏度方面, boris fuchs 等人(1991)研究顯示濃縮的黃豆油墨有比較低的黏度, p. a. noirot (2004 )的研究卻提到,在 23 ℃時黃豆油黏度比礦物油大得多。
黃豆油墨在印刷的應用上,具以下優點:
(一)有良好的耐擦性,使讀者不受手沾黑的困擾。
(二)沒有刺激異味。
(三)油墨的色彩濃厚而亮麗,以致印刷業可少用油墨,節省成本并增加印刷單位。
(四)可以降低網點擴張。
(五)就環保而言,黃豆油墨所含的 vocs 成份是石油基油墨的 17% ,可說為無毒性的油墨( e. axmear, 2004 )。
(六)有比較好的脫墨性,并能夠回填在黑墨混合回收使用,利于環保且低成本( b. simpson, 1994 )。
至于缺點方面,黃豆油墨的價格,唯一比石油基油墨高的就屬用于報業印刷的黑色墨,大概貴 25% ,且黃豆油墨干燥得比礦物性油墨來得慢( p. a. noirot, 2004 )。黃豆油墨在平版印刷的應用仍面臨一些問題,像是印刷成品表面易因油墨干燥未完成,造成印刷品表面沾臟之情況,并且色相與定稿的差異大、色彩光澤度不佳、圖片表現層次不足、無立體感等,而且還發現有黑墨濃度不足、黃墨水墨平衡不佳的問題(呂麗華, 2004 )。
基于以上黃豆油墨的特性及問題,本研究擬對黃豆油墨在平版印刷的印刷適性,進行實驗分析,比較黃豆油墨與一般平版油墨在印刷適性上的差異,對黃豆油墨在平版印刷上的特性進行探討。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將一組平版印刷黃豆油墨之青、洋紅、黃、黑墨四色,與一組一般平版印刷油墨四色進行實驗,以探討黃豆油墨和一般油墨印刷適性上的差異,提供結果給印刷業界作為參考。
本研究的目的包括:
(一) 探討黃豆油墨與傳統一般油墨在平版印刷適性的差異,包括油墨的抗分裂力穩定性、黏度、乳化率、粒度的差異。
(二) 探討黃豆油墨與傳統一般油墨在紙張展色的濃度、色相、光澤度之差異。
(三) 從油墨抗分裂力穩定性,計算出黃豆油墨抗分裂力穩定性趨勢的回歸曲線方程式。
三、研究流程
本研究在于探討黃豆油墨和一般油墨在平版印刷適性上的差異,所以研究以一組黃豆油墨為實驗組,一組一般油墨作為對照組,來比較分析黃豆油墨的印刷適性。
貳、文獻探討
一、植物性油墨
現今印刷所使用的油墨,除了傳統油墨之外,還發展了許多的環保型油墨。為了要油墨符合環保要求,首先應改變油墨成分,即采用環保型材料配制新型油墨。現今主要的環保型油墨主要有水性油墨( water-based ink )、紫外線油墨( uv ink )以及植物性油墨( vegetable oil-based ink )三種。
(一)沿革
在 1980 年代,美國新聞出版協會( anpa )研發一系列的印墨調配,其將硬瀝青和妥爾油脂肪酸( tall oil fatty acid )與碳黑顏料混合,但是這些油墨受限于價格以及妥爾油的可得性,再加上瀝青難以清理,因此并沒有完全被業界所接受。后來于 1985 年 anpa 改良后發展出一種適合平版新聞印墨的媒質( vehicles ),包含堿性提煉黃豆油、碳氫化合物樹脂和顏料(王守鴻, 2004; noirot, 2004; axmear, 2004; patterson, 2003 )。
(二)構造
植物性油墨中的植物油有三種基本型態:
1. 干性油:即印刷程序中,當油接觸氧氣時,自液態變成固態的轉換,在此氧氣控制催化劑的作用。過去,印墨工業所用者,大致集中于干性油方面。傳統油墨里的媒質通常包含了亞麻仁油或其它干性油,另外還包含一些石油物質當作媒質里的溶劑
2. 半干性油:植物性油墨通常用黃豆油、玉米油、油菜籽油、妥爾油等的半干性油來取代油墨調配中的石油物質。
3. 非干性油。
從印墨的分子構造來看,植物油分子與礦物油分子有很大的不同,礦物油分子在不考慮分支的情形小于植物油分子三到五倍。因分子結構之差異,植物油比礦物油重得多,所以植物油幾乎不能在加熱下固著干燥( noirot, 2004 )。
(三)特性
1. 黏度
傳統油墨所用的油在 23 ℃時黏度是 5 mpa.s ,而亞麻仁油是 44 mpa.s ,黃豆油是 55 mpa.s ( noirot, 2004 ),這個差異會影響到油墨在涂布紙張上的吸收。( noirot, 2004 )。
2. 抗分裂力穩定性
在加同一水量之下,植物性油墨對于加水的反應較銳利,而且轉移恢復的較快,意指水是有限和快速的吸收,另外礦物性油墨表現出抗分裂力的下降,是不穩的水分吸收,假如沒有適當管理印刷機的話可能會導致過度乳化。
探討:混合印刷方式才是企業轉型的首選?2016上半年印刷包裝業市場訂單分析開好誓師大會 責任落實到位紙箱企業電腦控制螺旋刀橫切機技術特點再生紙使用的幾大誤區印刷生產設備的管理和保養知識平涼亨達QZYKC1660程控切紙機文化產業發展為印刷轉型奠定基礎